img_20071026_no109_2 (1)  

 

我最近讀了沙林傑J. D. Salinger的小說《麥田捕手》 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國大陸是翻成《麥田裡的守望者》,我覺得也很貼合作品意向。要寫這篇讀後心得是有些猶豫的,因為覺得內心的感動很難用言語確實的形容出來,不過又覺得沒有記錄下此刻的感動太可惜了,所以還是決定寫了這篇。

這本小說很有名氣,以前就常常聽到,也忘了是什麼原因,我在國中時期就有找來看,當時對於有點日記式的文體無法適應,再加上主角常常說的粗話,整個無法融入故事,最後我草草翻過這本書就拿去還了。直到幾年後的現在,我再次去圖書館借來看,兩天內就快速看完,完全沒有閱讀障礙,甚至我愛死這本書了。這樣的轉變是讓我很驚訝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此刻閱讀,卻讓我深深愛上了主角,霍爾頓·考爾菲德Holden Caulfield)。

小說的大意我就略而不提了,網路上已經有很多相關資料,我覺得一本小說給一百個人看,就會有一百種感覺,所以我決定就節錄一些段落,並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我閱讀的是麥田出版的版本,我喜歡這本小說白色的封面,因為我是在圖書館借的,原本潔白的封面都變得泛黃啦,書頁被翻到破破爛爛的,不過我莫名的很喜歡這種被很多人翻閱過的老舊書籍。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從一開始看就覺得好像在聽主角霍爾頓說他的故事似的,我喜歡這種感覺,慢慢的隨著他的話,開始進入故事情境裡。一開始就有一段話讓我覺得他的思考邏輯很特別,他先從自己被潘西中學退學講起,雖然這是間名校,但他說:

「在那裡我也沒見到任何卓越出重、思路清晰的人,也許有那麼一兩個,但他們很可能在進學校前就已經是那樣的人了。」

 

霍爾頓幾乎沒講幾句話就要加上「他媽的」「混帳」「雜種」,剛看很不能適應,但看久了,這反而是作者形塑他這個角色形象的重點之一,從霍爾頓對不同人採取不同的說話方式,還有他內心的思考脈絡,再再讓這個角色鮮明的浮出,我甚至都覺得好像世界上真的有一個十六歲的少年叫霍爾頓。

 

小說是從他還留在學校宿舍的那幾天講到退學後暫時不回家,在飯店、舞廳、酒吧等地流連徘徊,他是一個愛說謊的人,但說的都是無關痛癢的謊,不會對誰造成危害,我覺得他不喜歡這整個世界的大人,所謂的大人,是指那些不會想聽小孩說話,只想以自己的那一套標準套在小孩身上的人,小孩不服從就會覺得是小孩不聽話,並沒有想到自己的標準是不是有什麼不好的地方。霍爾頓觀察力敏銳,他觀察他的室友,清楚瞭解他們內心的想法,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會做什麼樣的事,霍爾頓其實很膽小,他不會主動去傷人,除非誰真正的觸怒了他,藉由傷害或者是輕蔑他所珍惜的人而觸怒他,他才會主動予以攻擊。

關於他自己的膽小,他是這麼說的:

「我好像從來就不曾有過什麼好東西丟了以後會著急得要命,或許這就是我一半膽小的原因。/我最恨跟人動拳頭,我倒不在乎自己挨揍─儘管我並不樂於挨揍,這是當然的啦─可是用拳頭打架的時候我最害怕對方的臉。我的問題是,我不忍看對方的臉。/不過終歸一樣都是膽小,沒得否認。我絕不自欺欺人。」

 

霍爾頓在書中的形象,就旁人眼光來看感覺像是個壞學生,被三所學校退學、唯一能看的科目只有英文、喝酒抽菸召妓,對遇到的許多人都有極端的不滿,無法忍受其他人的客套話、言不由衷,無法忍受有些人對權貴的曲意逢迎,簡單來說,就是對這個社會的一切都感到不滿,而且覺得自己格格不入,但這麼說又有點太過,像他與天主教修女交談的那一段我就很喜歡,他明明是無神論者卻願意捐錢給天主教修女,也不會主動去傷人,不管他對於那個人是多麼厭惡,他其實是一個內心柔軟的人,他並非表面上那個壞學生的模樣,相反的,反而是非常善良的人。

 

 

霍爾頓面對那些把他當小孩子看待的人,會努力想要表現出自己成熟的一面,這其實是很矛盾的,他厭倦大人世界的社交禮儀,厭倦大人世界庸俗的話題,但他又不願意被當成小孩子,被別人當做幼稚無知,就這樣兩邊都不是,或者可說正在一個過渡期、一個轉換階段,但是這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卻令他非常痛苦,他曾說自己覺得寂寞的要命,他打電話邀約認識的人,卻在跟他們吃飯、飲酒交談之後,感覺到對方根本無法了解自己所談的事情,因此更感到找不到同伴的孤獨。

 

暫住在旅館的時後,他打電話約了女孩薩麗出來見面,試圖和她談談自己內心的想法。

「我是說妳是否曾經覺得深怕一切事情會越來越糟,除非妳做點什麼?我是說妳喜不喜歡學校,以及一切的一切?」

 

但是她的回答卻讓他找不到共鳴,很明顯的女孩並不想和他繼續談論這個話題,他於是繼續說出下面這段話。

「妳真應該到男校去唸書試試看,哪天妳去試試看,裡面全是些偽君子,要你做的就是讀書,求學問,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郁到橄欖球隊比賽輸的時候,你還得裝出很在乎的樣子,你一天到晚做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再說人人還在搞下流的小團體。」

 

這段話依舊不被女孩認同,她認為有不少人在學校裡學到的不僅僅只是這些,於是霍爾頓說,他自己就是只能在學校學到這一些,他甚至說自己不過是塊朽木。他接著繼續熱情的像女孩闡述他的希望。

「不是開玩笑的,我們可以住在林中小屋裡,直到我們的錢用完為止。/我們可以在溪邊什麼地方住著,過些日子我們還可以結婚,到冬天我可以親自出去打柴,老天爺,我們能過多美好的生活!妳覺得如何?說吧!妳覺得如何?妳願不願意跟我一起去?拜託!」

「不可以,就是這麼回事。第一,我們兩個簡直都還是孩子。再說,你想過沒有,萬一你把錢花光了,又找不到工作,到時你怎麼辦?我們都會活活餓死,這簡直是異想天開。」

 

我很喜歡這段文字,從霍爾頓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非常興奮、非常熱切,對他來說,他渴望的或許就是一種寧靜,既然在這個社會裡找不到任何和自己相像的人,沒有一個大人是美好的樣子,每一個都他媽的虛偽,那麼不如就住在林中小屋,在那裡只有自己和大自然,他不必再面對自己和社會無法融合的痛苦,也不必面對熱切的想告訴別人自己的想法,卻不被對方所認同的難受。

但女孩卻很現實,甚至直接戳破他的幻想泡泡,直言說會「活活餓死」,對她來說,她認為小孩是沒有任何能力可以養活自己的,所以用如此聳動的詞語回應霍爾頓,小說中刻意使用的粗體字,我想作者是想讓讀者注意到他的用詞,還有我們兩個簡直都還是「孩子」,這裡也是,再一次對霍爾頓揭示「你是孩子」的事實,就算覺得同齡的人都俗不可耐,男校裡的學生只會「談女人、酒和性」,但霍爾頓也無法就此脫離自己是「孩子」的這個事實,再一次回到我前面提到的,他厭倦大人世界的虛偽,又逃避小孩世界的無知,所以落的兩邊都不是,找不到歸屬之處。

 

 

我雖然喜歡霍爾頓,但他說的有些話我還無法理解,比如有一段,他到電影院看了一部他覺得很俗濫的電影,而旁邊坐著一位太太,在電影放映時不停的哭,乍看之下是軟心腸,但她卻一再制止她的小孩子離席去上廁所。對此霍爾頓的看法是:

「那些在電影裡看到什麼裝模作樣的玩意兒就會把他們的混帳眼珠子哭出來的人,十個有九個骨子裡都是卑鄙的雜種,我不是開玩笑的。」

其實我就是看電影看到感人情節會一直哭的那種人,我是個善感的人啊,看到霍爾頓說這段話的時候忍不住笑出來了,但我還是不懂他說這段話的意思。

 

 

霍爾頓最喜歡的就是他的弟弟和妹妹,他還有一個哥哥,原本是作家,他非常喜歡哥哥寫的書,但哥哥後來去好萊塢演戲後,他就很討厭他這麼做,或許是覺得哥哥的才華被糟蹋了吧。而他非常喜歡的弟弟則是已經過世,雖然如此他的形象仍在這個故事裡不斷出現,或許弟妹是這個世界是唯一能夠和他溝通的人,雖然不一定認可他的想法,但是這些「孩子」是願意聆聽的,和那些「大人」不同。

 

一個晚上霍爾頓喝了酒,醉得非常厲害,他一直惦記著家鄉公園淺水湖裡的鴨子,在淺水湖結冰的時候,他們究竟去了哪裡呢?他一直想著這個問題,他從飯店離開,走在通往公園的路上,把特地找來要送給妹妹菲比的黑膠唱片掉到地上,那張名叫Little Shirley Beans的專輯。他說:

「那唱片包在一個大封套裡,可是照樣跌得粉碎,我心裡真是難過的要命,真他媽差點哭出來了,可是我當時所做的,卻是把碎片從封套裡取出來,放進我的大衣口袋,這些碎片一點用處都沒有了,可是我並不想把它們隨便扔掉。」

 

我很喜歡這段,為什麼會難過呢?是因為花錢買的唱片碎掉了嗎,還是因為那是自己找尋已久要送給妹妹的禮物,如今這個禮物沒辦法送了,就沒辦法帶給妹妹快樂了,我喜歡解讀成後面這個說法。

而之後他妹妹知道他把唱片摔碎了,她就說「把碎片給我,我在收集碎唱片呢。」這段話我也很喜歡,她很懂得怎麼讓霍爾頓不會難過。

 

在天寒地凍的天氣裡,霍爾頓一個人在黑漆漆的公園裡,終於找到淺水湖,卻沒有看到鴨子,其實我是很好奇鴨子所代表的涵義是什麼,或許以後多看幾遍會找到一點可以理解的解讀。霍爾頓冷得全身發抖,甚至想著自己會不會得了肺炎,想像如果死掉以後親人會是什麼模樣,怎麼樣來到他的墳前憑弔他,他想起自己要是真的得了肺炎死掉,妹妹菲比一定會很難過,所以他決定今晚就去見她,決定趁爸媽不在的時候偷偷溜進妹妹的房間,因為他還沒讓爸媽知道自己被退學的消息。我發現整本小說,只要有菲比出現的段落我就很喜歡,她跟霍爾頓的互動是最完整的,兩個人是均等的,不像前面大多是霍爾頓拼命說,但聆聽的人卻無法認可而意興闌珊,沒有任何交集。菲比就像是霍爾頓的摯友,他們可以談話,而且她可以瞭解他,儘管她只是個十歲的孩子。

 

其實在這本小說裡,偶然遇到的天主教修女,或者是火車上美麗的女子,可以和霍爾頓進行有所「交流互動」的談話對象,就是只有小孩子,或者是善良內心仍保溫柔之心的人,或許也可以說正因為霍爾頓本身也具備這些特質,因此只有辦法和這些人擁有愉快的談話。

 

 

霍爾頓偷偷跑回家後,和菲比談話,她知道他被退學後只是不斷重複「爸爸會要了你的命。」或許他的爸爸對這個兒子有很深的期待,但也不一定,作者點到即止,這句話其實可以做很多解讀。

 

霍爾頓和菲比抱怨那間學校的壞處,遇見的都是他討厭的人。直到他傾訴完許多其他人不會聽的內心話以後,菲比說:

「你不喜歡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你不喜歡任何學校,你不喜歡千百萬樣東西,你不喜歡。/說一樣東西讓我聽聽,你非常喜歡的。」

 

於是霍爾頓開始想著自己喜歡什麼東西,他說:

「我喜歡現在這樣,和妳一起坐在這兒,聊聊天,想一些事情─」

 

菲比反駁說這不是什麼真正的東西,而霍爾頓激動的回答:

「這是真正的東西!當然是的!他媽的為什麼不是?人們就是不把真正的東西當東西看待,我他媽的對這都厭煩透啦。」

 

於是菲比改問他「將來想什麼,對此霍爾頓的回答,同時也是明確點出本書中心主旨的段落。

「我總是會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玩遊戲,成千上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備,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裡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從早到晚就做這件事,我只想當個麥田捕手。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但我真正想做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

 

對這一段,我的感覺是,或許懸崖之下就是墮落的世界,所有的孩子都快樂的在麥田裡玩耍,但是總會有那個時候,或許就是如霍爾頓現在這個時候,會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裡跑、要跑去哪,如果不小心往懸崖這裡跑,霍爾頓會捉住他們,阻止孩子的墮落,霍爾頓可以站在最危險的邊緣,哪邊都不是,不屬於任何一個世界的邊緣,每天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小心的捉住那些孩子,守護他們,他心底可能也渴望此刻有另一個麥田捕手可以緊緊捉住自己。也可以解釋成懸崖之下就是大人的世界,他站在邊緣,希望可以保留住那些孩子的童真與善良,不要輕易的在長大以後,變成曾經最討厭的那種大人。

 

 

當他跟菲比聊到一半的時候,爸媽回來了,他非常慌張而且決定逃跑,從文中或許可以推斷,他們的家教是非常嚴格的,但是霍爾頓並不願意輕易接受這一切,所以他變成這個看似叛逆的壞孩子,明明就疼愛自己的妹妹,卻為了遠離這個家,寧可割捨,可以看出爸媽在家裡帶給霍爾頓的一切並沒有快樂或是幸福的成分。他離開前跟菲比借了一點錢,然後止不住的大哭起來,之後把自己最愛的紅色獵人帽送給菲比。

之後霍爾頓到老師家裡想在那裡住一晚,而老師聽聞他被退學的消息後就和他長談,較著名的一段是: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記,是他願意為某種原因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記,是他願意某種原因謙卑的活著。」

 

不過我更喜歡的是另一段:

「學校教育還能給你帶來別的好處。你受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發現自己心智的尺寸,以及什麼對你心智的尺寸而言是合身的,什麼是不合身的。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心裡有數,知道像你這樣尺寸的心智應該穿上什麼樣的思想外衣,這可以免得你浪費時間試穿一些對你不合身、不搭調的思想外衣。你慢慢就會知道你自己正確的尺寸,恰如其分地把你的頭腦裝扮起來。」

 

小說接近結束,莫名的我哭點好像都比較特別,這本小說讓我難過、眼眶泛淚的兩個部分,集中在故事快要結束的地方。

第一個部分是,霍爾頓在大街上行走,每當他要穿過一條街,腳踏下人行道的時候,心裡就覺得自己好像永遠到不了對街。

「我覺得自己會永遠往下走、走、走,沒有人能再見到我了。接著我想出了一個主意,每當要穿過一條街,我就假裝跟我的弟弟艾利說話。我這樣跟他說:『艾利,別讓我消失。艾利,別讓我消失。艾利,別讓我消失。拜託啦,艾利。』等我走到街對面,發現自己並沒有消失,我就向他道謝。」

 

是什麼樣的心情、什麼樣的世界,綜合起來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在走到對街以前就會消失?是因為我感覺到自身的孤寂嗎,覺得身邊的一切景物都無法和自己產生連結,可能會讓自己在下一秒就像氣體四散一樣消失,他那樣一次次的拜託自己的弟弟,是基於什麼樣的心情呢。

 

而在這樣走過長長的路以候,霍爾頓突然決定自己要遠走高飛,要一路搭便車到西部去,去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在那裡他也不認識任何人,他要假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就不用再跟任何人講話,有人要跟他溝通只能用筆談,他要在森林旁邊蓋一棟小屋,裡面有充足的陽光,自己打理三餐,和另一個同樣又聾又啞的美麗女生結婚,兩個人用筆談,生孩子以後可以買許多書給他們,親自教他們讀書寫字。

如同前面提到的,霍爾頓就是想要逃離這個令他疲倦厭煩的世界,離開這個他格格不入的世界,然後享受大自然,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確切的東西來,或許可以藉此獲得成就感,抹除那種什麼都抓不住的虛無徬徨,他想陪伴自己的孩子,親自教他們讀書寫字,這或許也反應出霍爾頓的爸媽所採取的教育並非如此,他們或許也沒有陪伴霍爾頓,沒有給他被愛的感覺,所以他想這樣的方式去對待他的孩子。

 

 

霍爾頓決定和菲比道別,託學校的人傳紙條給正在上課的菲比,要她中午吃飯時間到博物館前面來,到學校去的時候,卻看見樓梯牆上寫了一個「幹」字,他無法想像菲比和其他孩子看到這個字,而且聽到其他下流的孩子解釋給他們聽那會是什麼樣的光景,霍爾頓非常憤怒,也許對他來說,他想要的就是保護這些孩子的純潔,做一個麥田捕手,讓他們可以永遠在麥田裡快樂的玩耍,不會墜落懸崖。他把這個字擦掉,令他沮喪的是另一個樓梯上竟然也寫著同樣的字,他知道把它擦掉是件不可能的事,因為世界上那麼多的字樣大概怎麼擦也擦不完,這或許也代表著,要永遠保護那些孩子的純潔是不可能的,終究會有那麼一天,他們的世界都會被迫改變

 

菲比接到紙條知道哥哥決定去西部以後,她甚至帶了自己的行李來見他,非常堅持要和哥哥一起走,這邊可以看出,菲比是可以為了哥哥丟棄這裡的一切,她還只是個孩子,可是她不會去害怕以後的事情,她只知道她此刻要做的就是和哥哥在一次,這段很令我動容。

霍爾頓阻止她,兩個人爭吵之後,菲比氣得說她再也不回學校了,之後菲比慢慢的似乎沒有那麼生氣了,兩個人到公園裡的旋轉木馬前。

這本小說讓我難過的第二部分是這裡,霍爾頓要菲比去騎旋轉木馬,他說:

「那麼快去─我就坐在這兒的長椅上,我看妳騎。」

 

等到旋轉木馬轉完停止以後,她要霍爾頓也過來騎木馬,但他堅持說只想看菲比騎就好,要菲比再去買幾張票,下雨了,菲比便把霍爾頓最愛的那頂紅色獵人帽替他戴上,霍爾頓一直催促她快去坐旋轉木馬,她仍猶豫著不肯走,問:

「你剛才的話說了算不算數?你真的哪兒也不去了?你真的待會就回家?」

 

或許菲比就是害怕等她去坐旋轉木馬以後,在那樣歡樂的景象中,哥哥會就此離去,去履行他所說的那個西部森林小屋的夢,她害怕那樣的事情發生,她問的話裡充滿真切的情意,而這樣的話語或許確實讓霍爾頓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自己並不是透明了隨時都要消失,不管什麼時候,妹妹菲比還有弟弟艾利都是他的摯友,或許這種情感是對霍爾頓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大的溫暖吧。

 

傾盆大雨落下,其他在旋轉木馬旁邊的父母都到屋簷下躲雨,唯獨霍爾頓依舊坐在長椅上,他在心裡想:

「突然間我變得他媽的那麼快樂,眼看著菲比老妹那麼一圈圈轉個不停,我差點他媽的大叫大嚷起來,我心裡實在快樂極了。」

 

看完這整本小說,我印象最深刻、最感動的兩個畫面,在金黃色美麗的麥田裡有許多清純可愛的孩子在玩耍,然後帶著紅色獵人帽瘦小的少年站在懸崖邊準備捉住每一個要墜落懸崖的孩子,我覺得那畫面真美。另一個畫面就是霍爾頓坐在長椅上看著菲比在旋轉木馬上,一圈圈快樂的旋轉,而他很久很久沒有這麼快樂過,甚至像個孩子一樣差點就要大叫出聲。

 

 

我的心得差不多就到這裡,零碎式的打了很多感想,在我把這本小說讀完的此刻,試著把許多零碎四散的感動用文字記錄下來,我想或許再過幾年回來看這本小說,還有這篇心得,肯定會有不同的想法吧。不過我很難想像,幾年前我真的有些討厭這本書,而且覺得枯燥無味,現在卻深深被這本書給吸引。

我想很多文學名著在不同年齡層讀來都會有不同體悟,所以應該要多閱讀,不管那本書你那個年齡到底看不看得懂,都應該要讀完它,因為那讀完之後所獲得的感想,肯定是能夠與幾年後的你做相對照的,這樣的對照更顯露出你這個人的成長,你人生的變化讓你的視野產生什麼樣的改變,這樣的改變是抽象的,而看清這個抽象的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反覆閱讀同一本名著。這是我看完《麥田捕手》之後的一個小小體悟。

 

以上,如果你也有你的想法,歡迎和我分享,謝謝你看到這裡。

 

最後分享一首我很喜歡的歌曲,白安〈麥田捕手〉

看完小說再來聽這首歌,覺得歌曲的意境很契合書本,我也很喜歡白安的唱腔,也喜歡歌詞裡溫暖的感覺。MV裡的旋轉木馬我好喜歡,一戴上紅色獵人帽,就有一點霍爾頓的感覺呢。MV裡那本紅色封面小說就是《麥田捕手》原文版,聽說單字不會太難,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看看喔。

 

 

 

arrow
arrow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